近日國際書籍設計家論壇在上海圖書館舉行,其中知名文化人易中天談了他對書籍設計的看法。
易中天認為,要把閱讀變成生活的一個部分,書籍設計家的作用非常大,但是,當下有不少過度設計的書籍,這些書很大很重,卻不知如何讀起,反而失去了書本原本的意義:“我坦率地說,有些書看上去確實是美的,但我經常會問兩個問題:這個書定價幾何?我們買得起嗎?當然我不反對一套書賣得很貴,絕對不反對。不把書看做商品是不對的,奢侈品是有市場的,可以有部分的書籍設計就是奢侈品設計。但我反對的是過度設計!
什么是書籍的過度設計?易中天講到自己遇到的一個例子,“我很害怕書籍設計家為了自己橫溢的才華害慘了讀者。曾經收到一本書,出版社的社長非常得意地送給我,然后請我吃飯。我花了半個小時在飯桌上罵他們:這個書就是過度設計,首先有四百頁這么厚,銅版紙,拿在手上沉甸甸的。中國古人讀書有‘三上’,馬上,床上,廁上。這套書根本折不起來,而且很重,然后最愚蠢的是,為了表現它的所謂設計,那本書一共六章,每一章用不同顏色的紙來印。就是這一本書的紙張是六種顏色。還讓不讓我看啊。這種過度的設計非常糟糕!币虼,他建議在圖書設計界設一個“最愚蠢設計獎”,以達到對書籍過度設計的警示作用。
而這些年來,我們閱讀的一些圖書,恰恰是在這個關鍵點上出了不少的問題。圖書市場上那些“粗鄙化”、“垃圾化”但看上去很美的文學作品和出版物屢見不鮮。還有業內人士批評,現在市場上有些書籍存在過度包裝,用高檔紙,用綢、布、皮,甚至燙金燙銀,以示高貴,造成對資源的嚴重浪費。這讓筆者想到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·蘭姆在《讀書漫談》(見《伊利亞隨筆》,上海三聯書店出版,2008年第一版)中說到他的讀書經驗:有一些東西,雖然有書的外表,但卻不能把它們當做書看,每當看到那些披著書籍外衣的東西高踞在書架之上,讓人就禁不住怒火中燒,這樣的書外表看起來是書本的模樣,身上是那些非分的裝裹,裝訂考究,裝幀豪華,但卻是一些衣冠楚楚的欺世盜名之輩。如果作品本身膾炙人口,它的外表如何并不重要,從某些方面說,愈是好書,對于裝幀的要求就愈低。把一部莎士比亞或彌爾頓的作品打扮得花花綠綠,則是一種紈绔子弟習氣……
書籍不能僅僅是看起來很美,停留在書籍外表的“漂亮”上,而是裝幀設計要貼心,“貼誰的心?三種人的心。第一,是作者,書籍設計,要讓作者滿意。書籍設計和作者創作的關系,應該是設計風格跟這本書的作者風格的搭配,氣質一致。第二,跟讀者貼心,讓讀者覺得這是一本很親切的書,不能讓人覺得望而生畏。第三,要貼書商的心。有些書為了好看,比如把書名寫得很小很小,或者是這個色彩上不太注意,將來在汪洋大海般的書城里面,這位作家的書可能就淹沒了,賣不掉了!币虼,最好的設計是看不出設計的設計——老子曾經說:最好的音樂是聽不見的,叫大音希聲,最好的圖畫是看不見的,叫大象無形。
本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聯系電話:029-85421195 |